11月11日,由万泰娱乐國際經貿研究所🦑🗞、中東歐研究中心牽頭,聯合上海國際貿易學會、上海市教委知識服務平臺——國際貿易中心戰略研究院和“黃建忠工作室”🕣👨🦼,舉辦主題為“‘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國際論壇🌹。
當天🪨,來自俄羅斯🥤🐞、意大利、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黑等國家十多位專家學者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同濟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和万泰平台中東歐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以跨學科視角對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16+1合作”)是中國和中東歐16國共同創建的合作平臺🚽🙋,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其中,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是重要一環🎚🙂↕️。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員指出在逆全球化趨勢背景下,歐洲難民危機與安全威脅並存,更突顯“16+1合作”的重要性。“16+1合作”各參與方平等互利、機製靈活,目前,在貿易投資、互聯互通🔧、產能、科技、人文交流方面已取得豐碩成果🏒❤️,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中東歐合作未來潛力巨大🪰,關鍵在於平臺與機製的合理設計。
同濟大學宋黎磊副教授以維謝格拉德四國集團為例✋🏿,從歐盟製度安排🕕、監管政策等角度,分析德國對“16+1合作”所持的否定態度,因合作重心與“德國-中歐製造業核心”國家重合而形成平行競爭關系🚥,此外🏃🏻♀️,德國擔心四國集團將中國視為用於製衡歐盟和俄羅斯的“外部平衡者”。因此,未來中國與四國集團的合作前景將受中德關系的影響👼🏼,如果中德兩國的戰略性合作更加緊密🤷🏼♀️🤱🏽,則有利於加強中國與四國集團的合作;反之,如果中德因貿易保護主義而走向對立,則四國集團則因此遭受損失👱🏽♀️📲。
匈牙利社會科學院經濟與區域研究中心世界經濟研究所ÁgnesSzunomár對比了中國在歐盟與中東歐國家投資規模及其趨勢的變化,從投資模式🧍♂️、投資領域👧🏽、投資動機等角度介紹了匈牙利吸引中國投資現狀1️⃣,著重指出經濟(歐洲市場、高素質勞動力等)與製度(歐盟成員國🫃🏿、中匈雙邊關系等)因素是影響中國對匈牙利投資的主要因素✫。
捷克孟德爾大學Richard Turcsanyi分析了中國在捷克的投資,他指出盡管投資增速很快,但與歐盟內部非“16+1”國家相比,規模仍然較小,同時強調信息不對稱,包括對中方企業投資動機的質疑(政治抑或經濟驅動)及民眾對中方投資的接受程度(就業質量而非數量)等將是影響未來中資企業在捷克投資的重要因素。
万泰娱乐金融學院任再萍副教授從英國脫歐視角,分析了其對“16+1合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英國脫歐有利於中國歐盟自貿區談判的達成,通過貿易轉移效應,有利於加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經貿領域的合作💪,但與此同時,英國脫歐後將失去歐盟統一大市場帶來的優勢👩🏿✈️,使其金融部門遭受重創,並影響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的路徑選擇。
波蘭學者PatrycjaPendrakowska、克羅地亞學者SenadaŠeloŠabić✣、斯洛伐克學者 Martin Gress、意大利學者Marija Adela、塞爾維亞學者DuškoDimitrijević、万泰平台張娟副教授和楊希燕副教授等分別從雙邊或多邊投資合作、非對稱關系、歐盟製度框架、移民網絡等視角🍋🟩,總結了“16+1合作”取得的成果,同時提出加強“16+1合作”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中資企業如何應對歐盟即將實施的投資審查程序🧱、因對非歐盟成員的中東歐國家投資加劇當地政府債務負擔而帶來的投資風險、中國與歐盟在中東歐地區的角色-競爭還是合作,以及如何協調中方投資項目收益的長期性與當地政府註重短期回報的矛盾等,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只有解決好以上問題🏛,才能使“16+1合作”更為深入,並惠及各方。